2025年海南统招专升本《艺术概论》备考需围绕考试大纲要求,系统梳理艺术基础理论体系,并强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与应用。以下是具体知识要点及备考方向:
一、考试范围与核心模块
根据2025年海南专升本《艺术概论》考试大纲,考试内容涵盖十大核心模块,需逐一突破:
艺术观念
重点掌握艺术学的研究对象、中西方艺术观念演变(如模仿说、表现说)、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、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(如艺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)、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。
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文艺的论述,如“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”。
艺术功能
理解艺术的四大功用:审美认识(如艺术反映社会现实)、审美教育(如艺术陶冶情操)、审美娱乐(如艺术带来愉悦感)、审美体验(如艺术激发情感共鸣)。
分析四大功用的内在联系,例如审美教育常通过审美认识实现。
艺术创作
掌握艺术创作的主体(艺术家)、创作心理(如灵感、直觉)、创作方式(如集体创作与个人创作)、创作过程(如艺术构思与物化)。
理解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作用,例如画家通过形象思维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具体画面。
艺术作品
解析艺术作品的构成要素:题材(如历史题材、现实题材)、主题(如歌颂爱情、批判战争)、形象(如人物形象、自然形象)、情境(如戏剧冲突场景)、意境(如中国山水画的“虚实相生”)。
区分艺术形式(如绘画的线条、音乐的节奏)与艺术内容的关系,例如形式为内容服务,但形式本身具有独立审美价值。
艺术接受
理解艺术接受的主体(观众、读者)、艺术鉴赏的作用(如实现艺术价值)、想象与联想在接受过程中的运用(如观众通过想象补全艺术作品的留白)。
艺术类型
掌握艺术门类的划分方法(如按表现手段分视觉艺术、听觉艺术、综合艺术)及各门类特点(如绘画的静态性、音乐的流动性)。
分析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,例如电影融合了文学、戏剧、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。
艺术的发展
熟记艺术起源的五大学说:模仿说、表现说、游戏说、巫术说、劳动说,并理解其依据(如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)。
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(如继承与创新的关系)、影响因素(如经济基础、社会变革)。
艺术的风格、流派与思潮
区分风格(如个人风格、民族风格)、流派(如印象派、立体派)、思潮(如浪漫主义、现实主义)的概念。
分析三者关系,例如流派是风格相近的艺术家的群体化表现,思潮是倡导特定文艺思想的多个流派的总和。
艺术批评
掌握艺术批评的含义(如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与分析)、原则(如客观性、科学性)、意义(如引导艺术创作、提高审美能力)。
了解批评的维度(如社会历史批评、心理学批评、形式主义批评)及批评家的素养(如艺术理论修养、审美判断力)。
艺术的当代嬗变
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融合趋势(如跨国艺术展览、国际艺术合作)。
探讨数字技术对艺术的影响(如数字绘画、虚拟现实艺术、网络传播对艺术接受方式的改变)。
二、考试题型与分值分布
题型:单项选择题、多项选择题、判断题、名词解释题、简答题、论述题。
分值比例:
艺术理论基础知识(如概念、史实)占40%;
对艺术理论的理解(如分析艺术现象)占30%;
艺术理论综合应用(如论述艺术与社会的关系)占30%。
难度梯度:试卷包含易、中、难三种难度题,以中等难度题为主,需注重基础与能力的平衡。
三、备考策略与建议
构建知识框架:以考试大纲为蓝本,梳理十大模块的逻辑关系,形成思维导图,例如将“艺术创作”与“艺术作品”“艺术接受”串联,理解艺术活动的完整链条。
强化重点突破:
对高频考点(如艺术起源学说、艺术功能、艺术批评原则)进行深度学习,结合案例(如分析《蒙娜丽莎》的艺术价值)加深理解;
关注跨模块综合题,例如论述“数字技术如何改变艺术传播方式”,需融合“艺术的发展”与“艺术的当代嬗变”内容。
真题模拟训练:通过历年真题(如2025年模拟题中“简述艺术的审美特征”)熟悉题型与命题规律,提升答题速度与准确性。
拓展阅读与积累:参考推荐教材(如彭吉象《艺术学概论》、王宏建《艺术概论》),补充艺术史案例(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、中国宋代山水画),丰富答题素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