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古、七段划分如下: 
	
	
		上古期:先秦两汉(公元3世纪以前) 第一段:先秦;第二段:秦汉 
	
	
		中古期:魏晋至明中叶(公元3世纪至16世纪) 第三段:魏晋至唐中叶(天宝末);第四段:唐中叶至南宋末;第五段:元初至明中叶(正德末) 
	
	
		近古期:明中叶至“五四”运动(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) 第六段: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(1840);第七段:鸦片战争至“五四”运动(1919) 
	
	
		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九个方面:一、创作主体;二、思想内容;三、文学体裁;四、文学语言;五、艺术表现;六、文学流派;七、文学思潮;八、文学传媒;九、接受对象。  
	
	
		二、概述: 
	
	
		(一)上古期  包括先秦、秦汉。 
	
	
		总:体裁,思想基础,儒重社会功能,道重审美价值已形成。 
	
	
		1、第一段先秦文学。创作主体由群体到个体;史从巫中分化出专门从事人事记录;士兴起活跃;文史哲不分,诗乐舞结合。 
	
	
		2、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期的第二段。创作主体处境变化,士聚集形成若干作家群体,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为己任。 
	
	
		(二)中古期  魏晋到明朝中叶 划分依据:
	
	
		(1)文学自觉在南北朝完成;
	
	
		(2)文学语言古奥到浅近;
	
	
		(3)诗、词、曲鼎盛;
	
	
		(4)文言小说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,唐代成熟,白话短篇小说宋元两代繁荣,白话长篇小说元末明初出现《三国志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等作品;
	
	
		(5)出现印刷出版、讲唱、舞台表演等传媒;
	
	
		(6)创作主体和对象,包括宫廷、士林、乡村、市井等各个方面。 
	
	
		1、第一段魏晋到唐中叶。 
	
	
		(1)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,五七言近体诗兴起、定型并达到鼎盛。文向诗靠拢,出现骈文;赋向诗靠拢,出现骈赋。杜甫承前启后。“建安风骨”和“盛唐气象”两个诗歌的范式确立; 
	
	
		(2)文学创作个性化; 
	
	
		(3)宫廷核心作用,形成文学集团并相互切磋,提高文学技巧; 
	
	
		(4)玄学佛学渗入文学。玄学真和自然,佛教真与空、心性、境界的观念,文学观念多样化。